第一千零六十章 本意-《重生之乘风而起》
第(3/3)页
“既然认为‘象人而用之’是一种进步,那么如果孔子的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’,是对‘象人而用之’的一种恶毒诅咒的话,孟子为何要将这句话拿出来,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呢?”
诶?作为中文系的大学生,在周至的启发下,大家很轻易地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周至说道:“要解释这个问题,我们就要继续翻书,然后可以在《礼记·檀弓》里找到一句非常重要的佐证,那篇文章还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,‘谓为刍灵者善,为俑者不仁’。”
“刍灵是啥?是略具人形的草人,而‘俑’的原意,也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兵马俑,而是一种带着复杂机关的木头人。”
“郑玄注:‘俑,偶人也,有面目机发,有似于生人。’皇侃疏:‘机械发动踊跃,故谓之俑也。’孔颖达《正义》:‘刻木为人,而自发动,与生人无异,但无性灵知识。’《埤苍》云:‘俑,木人,送葬设关而能跳踊,故名之。’”
“孔子认为‘俑’实在是太像人了,统治者以之代替人陪葬,仅仅是出于‘非不为也,实不能也’的话,同样也是不仁的表现,远不如有能力用‘俑’,却还是使用刍灵的统治者好。”
“《孟子·梁惠王》里这句仲尼的话,应该结合《礼记·檀弓》来理解,说明孔子不仅仅反对人殉,甚至连俑殉都反对。”
“而孟子将之作为反对‘残民’的有力证据来使用,就成了理所当然。”
“因此《孟子·梁惠王》这段话的翻译,最后就该是:孔子说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’,认为‘象人而用之’都是一种残忍,可能会让‘作俑’者遭到反噬而绝后,更何况统治者‘其使斯民饥而死’呢?”
“只有这样理解和翻译,才符合周公,孔子,孟子一脉相传的儒学思想,符合《礼记·檀弓》的佐证,符合孟子引用这句话时候的思维逻辑。”
(本章完)
第(3/3)页